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09:24:13
2018年7月,我国目前容量最大的电网侧储能项目江苏镇江电网侧储能电站并网运行,该项目分等8个储能电站,采用分散布置,统一调度技术方案,总容量为101 兆瓦/202兆瓦时。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电量增长10.5%。第二产业用电量70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89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1%。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10.7个百分点,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18.3%,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40.2个百分点,是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增长12.1%。2月份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6.2%,比1月明显上升3.7个百分点,升至4个月以来的高点。制造业中,四大高载能行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2.1%,增速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其中,黑色行业用电量增长2.7%。
三产和居民用电成主要增长动力1~2月,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39.9%和40.2%,两者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80.1%,显示出用电增长动力明显向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转移。用电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用电需求总体放缓背后,用电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升级。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创新发展持续发力,工业生产转型升级效果显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如果核电和气电没能按照预期发展,必然会促成煤电的继续发展,并且基于煤电清洁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可能性随之逐渐增大。但若在此时判定我国已经摆脱了能源供给的问题还为时尚早。目前在这种终极能源还没有出现之前,仍将维持各种能源争相发展,互为调节,互为补充的局面。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意图以更具经济性的电源品种作为基础电源以增加其外贸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振兴本国经济。
吴云告诉记者,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对于一次能源的探寻还在不断的尝试中,一直都在以一种既清洁,又经济,既可再生,还可随时随地、取之不竭的能源作为最终追寻目标。2018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了8.5%,截止到今年2月份增长了约4.5%,我国的能源需求应当来说还是长期、并且大量存在的,那么这样的能源缺口如何解决?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家电力规划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云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谈到,无论国家经济,亦或是能源的发展都需要遵从其客观规律,不仅需要我们从局部分析发展中暴露的问题,更需要我们从科学、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和谋划能源的发展。
在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基础性产业、加工制造业等产业仍对电能质量和负荷强度存在较高需求。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预期为6%~6.5%,全社会用电量预计有所回落,但增速仍将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种种迹象或许足以暗示我们,在能源的不可能三角形里,作为基础能源,除强调其清洁属性外,还应兼顾经济性和安全性的考量。放眼历史,能源领域,尤其是电力工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国民经济的振兴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与变局,同时还关乎政治体系的根基与全球地位的稳固。
对于用电成本占到工业总成本三成左右的我国来说,基础能源作为经济、民生保障,一定是既经济又安全,既能保障稳定供给,又能发挥平抑电价水平作用的发电品种。聚焦现今,十三五时期电力发展的成就,更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任。考虑到中长期经济发展、能源技术进步、能源效率以及能源政策等影响因素,预计2025、2030、2035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分别达到9.4、11.0、12.2万亿千瓦时,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4.9%、3.2%和2.1%。据了解,目前我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尽量给了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石油和天然气,2018年我国原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70%和43%,而这两种一次能源大多用于交通运输和民生用气,这也导致了我国电力行业难以再分得更多的份额作为发电燃料。
在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进程中,我国已经由满足能源基本供应和保障阶段逐步迈入绿色、清洁、高效的高质量发展全新里程。在经历了多年高速、乃至超高速的能源、经济大发展,我国能源总体量已经远超以往任何时期的规模水平,但人均用电量等指标距离中等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从世界范围内推进能源转型的国家阵列分析,持续推进新能源发展的国家基本上都已解决能源供给问题,这些国家能源需求的增量整体较小,以新能源所发电量就可以基本满足增量需求。作为基础能源,除了经济性,更为重要的,是还要考虑能源战略安全。
多年来,通过不断的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煤电装机已由大容量、高参数、节能环保型机组为主逐步替代高煤耗,低能效的落后产能,供电平均煤耗已实现低于308克/千瓦时,其经济性优势将作为关键性因素长期支撑我国低电价水平。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能源转型战略深入推进下,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12%提高至14.3%,其发电量增量占全社会用电量增量的比重达到49%,非化石能源发展已经进入大规模增量替代阶段。目前,我国总体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快速推进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演进,调结构、稳增长等政策目标持续发力,每年仍有大量的能源需求和缺口存在,同时电力系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逐渐显现,制约效应也随之逐步凸显。谋划:核电的大发展与煤电的再认识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车代替了马车,能源就成为人类突破空间和时间的基础媒介,推动着人类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演进。从长远来看,我国的能源需求应当说是长期客观存在,并且大量存在的。
很多人士都表示不理解,也有很多人士都在呼吁弃煤,而如果盲目弃煤,我们这些高度依赖煤电的传统行业将以何种资源作为基础能源保障?实际上近段时间雾霾、煤污染的锅让煤电来背,也实在是冤枉的。预计在2035年或者更早,我国煤电装机将会达峰。
吴云分析,核电是现阶段我国唯一可以大规模替代煤电,为电网提供稳定可靠电力的能源品种。一旦建设的惯性没有刹住,而需求下滑,就会造成电力供应饱和的假象,这也是目前很多人对能源问题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的误解。
目前我国对于煤电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误区,煤炭作为我国的第一大资源,不存在用不用的问题,而是应该转换思维,如何更好地用,更清洁地用,如何与低碳能源的三驾马车核电、气电、新能源共同发力。在被问及煤电出现反弹是否会影响到我国能源转型的效率和大气污染防治的进程时,吴云笑谈,我经常开玩笑地说,想要消除雾霾,就要着力推动煤碳资源的集中利用,大力发展清洁煤电。
从电力系统的形态观察,我国电力供需已经从电源负荷向新能源电源+基础电源负荷转变。而对于天然气,从规划产量加进口的总量来看,气源目前不存在太大问题,但是气价问题,由于体制和结构性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理顺。那么这样的需求应该如何解决?目前我国能源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且深刻的变化,但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是逐步实现的过程,且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和依附性是长期、存续的。将二者相提并论,足见能源行业在国家发展和安全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
吴云补充道,按照预期规划,尽管未来核电将可能会取代很大一部分煤电的占比,但在第三代核电技术没有取得极大成功之前,从安全角度考虑近几年在内地发展核电仍不现实,未来核电将更多地围绕沿海地区建设。电力行业以总煤炭消耗五成的占比,却仅贡献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一成左右占比。
作为长期从事电力规划,亲历我国能源发展不同时期的资深电力专家,吴云在谈到未来能源发展时强调,从中长期来看,我国能源问题并不是已经解决了,而是短时期内饱和了。但我国常规水电、抽水蓄能电站、核电、气电等电源投产规模则略滞后于十三五规划进度,在系统调节能力、产业布局调整、能效提升等方面仍有更进一步优化和拓展空间。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出于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利用,存在周期性、需求性和实用性三个层面上的错配。目前我国核电发展正处于蓄势待发的阶段,前几年核电发展相对缓慢,一方面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核安全问题,在没有确切的解决方案前,我国采取了稳重稳妥的态度来处理。
根据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研究结果表明,按照2035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12.2万亿千瓦时,常规水电、新能源、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装机分别达到4.3、13.0及3.1亿千瓦计算,煤电和核电发电量需要达到8.1万亿千瓦时,届时,若核电装机达到1.3亿千瓦,煤电装机则可控制在14亿千瓦以内。近期国际外部形势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遭遇民粹主义冲击,地缘政治产生的影响已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最大隐患,这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在为国家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欢呼时,更应注重国家长期能源战略安全对实现稳增长、防风险等多重目标的重要性。十三五以来,在经济稳中有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电能替代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等多重积极因素的推力下,我国电力总装机、全社会用电量双双实现了快速增长,人均装机和年人均用电量均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9年02期,作者系本刊记者。
制造业强国的发展目标决定了我国以高端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用电仍将维持电力的刚性需求,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持续带动第三产业用电持续快速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将不断推动我国居民生活用电稳步提升。对于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布局,能源的体量和需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及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百年未有的政治格局大变局,更需要我们以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为命题,着眼基本国情,放眼未来发展,解析和谋划未来电力系统的形态。
解析:电力需求增量的长期客观存在与能源系统的深刻变革统观我国能源发展历程,我国的电力供需关系长期蛰伏于宽-紧-宽-紧的循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能源长期发展战略和各阶段电力规划目标的指引下,我国能源电力领域抢抓机遇期,以一年新增一个发达经济体装机总量的增速迅速摆脱能源供给短缺的桎梏,托举我国跃升至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
同时,随着国家电能替代加速实施,在北方居民采暖、生产制造、交通运输和电力供应与消费四个领域开展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也将成为拉动用电增长的新动能。另一方面,电力的商品属性和电力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都要求电力系统内部预留一定的建设裕度,以通过充分的市场化竞争实现技术、管理创新,进一步提质增效。
发表评论
留言: